市區裡經過規劃的主要幹道,比如中山路、博愛路、民生路、民權路......在視覺的感受上就是不同,當然也成為影片取景的對象囉。
從三月起,市區裡主要道路的行道樹就開始輪流上演繽紛的花彩,從羊蹄甲到鳳凰樹的花季之間,幾年前多了阿勃勒,現在又有了風鈴木,未來可能在連向左營(舊)後站的新莊一路上還有藍花楹加入,深切期待著呢。
若要說樹(數)大便是美,目前南部我所見到紫花風鈴木「樹量」最多的地方,應該是屏東縣台1線麟洛到內埔之間(美和科大),可惜這一陣子去看,似乎開得不甚理想,倒是住家附近安全島上的這一排,已把整條路染成洋紅,讓人很難不去多看兩眼。
若要介紹這種花,一定有不少文人雅仕在這季節裡對它大加歌詠,而我倒是因這三月的花海,而聯想到一段好偈:
「三月陌上花自開,小園香徑俱徘徊。籬笆牆內風吹雨,驕陽似火獨自在。」
嗯......原本我住的地方,從阡陌縱橫的田野小徑成了水泥叢林,『陌上』定義似也成了安全島或人行道,野花也成了人為植栽,但花開花謝,仍自有其定律。
時空因緣具足,也就是:時候到了,該來的事,就會到來,不會因為多燒幾柱香,多求幾次神,一切不希望發生的事就會嘎然而止。
在追求信仰過程中,人非聖賢,開始的目的也不外乎是要延長自己的壽命或求取生活上的無虞,唸佛號,不也是為了求這些?
但久了,是會讓自己的心思更沈靜,以超然的心面對花開花落的事實。
任憑眼前事物如何的紛擾,仍如天空的驕陽般的自在不為所動,看著時序的演化。
當眼前風狂雨急時,凡人的我能如驕陽自在否?
心思一旦穩定,就會慢慢體察到來自內心靈性的聲音,在過程中認清人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事物亦有成、住、壞、空的無常本質,而漸漸的摒棄那些不實的貪婪、恐懼......只留下回歸靈性的純潔思維。
愈早有了純潔的思維,就能愈早養成超然立場,面對很多事不再執著己見(包含錯誤的經驗分享),當然一旦步入老年,對於生死大事,也不再有恐懼。
具純潔思維的人,就不會在意社會上的雜訊;或因為沈迷於社會或政治運動,甚至為了宣揚所謂的高尚理想,造成社會人心更大的擾動,影響自己與他人對真假是非的判斷能力。
二十幾年前看到一幅字:『英雄到老皆歸佛,未有神仙不讀書。』(正確原文應該是"英雄到老皆歸佛,宿將還山不論兵。")
這話的重點在於『放下』,不是真的歸(皈)依佛門。
不管正確的是如何,我在意的是:『到老才歸佛(學習放下)?來得及嗎?』
一個多月前有機會陪終日煩燥不安的老人家獨處,心想應是面對老死而終日不安吧?於是試著用最簡單的方式,對老人家解說阿彌陀經的內容,希望他能開口唸佛,好轉移他鑽牛角尖的心緒。
只是向來不在意我的意見,應該說是在我面前始終放不下權威的長輩(我當然也會懾服於他的威嚴),話才說兩句,就立即被打斷:『唉唷,你都不知道,我的身體每天都覺得如何如何......好痛苦啊....』
之後話題完全被岔開,我根本無法說下去,依舊當一個垃圾桶。
日前聽廣播,某主持人說道:對於身體不好、脾氣也愈來愈拗的老人家,能順著他的意就順著些吧,畢竟餘年不多.....相信很多人也是抱持著這樣的態度去服侍老人。
那麼,再回想那段『英雄到老皆歸佛』,一個從不信佛(或禱告)者,到老、甚至突然要面對死亡的考驗時,如何要他『歸佛』?哪怕打從心底真心唸出一句佛號也好,縱不能離四相,但至少種下了根......
凡人求佛、聖者求心。對於一個凡人,習得省察內心燥動、懂得「自在、放下」且能堅固的心性,要多久來養成?
也許老人家此生真的與佛無緣,或者該接觸其它的宗教或法門;而對佛學一知半解的我,也是真的不夠格為人解說.......
就先獨自看看這眼前的一片洋紅美景,等自己悟出了些甚麼事理後,再和人分享了。
嗯,三月底了,待這片洋紅消去,接下來便是黃金雨的時節了,能自在者才能享有這美景的演替。
洋紅風鈴木或稱保哥果 Lapacho, Pau D'arco
學名:Tabebuia spp.
Pau D’arco為葡萄牙語,西班牙語稱為Lapacho,分佈於墨西哥北部和佛羅里達州南部,往南至阿根廷北部,包括加勒比群島,多明尼加共和國、海地、古巴等國。